追求SDGs,讓永續和經濟攜手向前

今天我以立法院聯合國永續發展諮詢委員會副會長的身分,到安永第二屆企業社會責任論壇演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關議題。我想強調,落實SDGs需要國會、政府、企業、社會協力,而臺灣不論是在意識的提升或是各界的準備都有不錯的條件,但是我們也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KarenYu_1061225-EYSDGs_mori-2

 

回應責任投資和倫理消費,台灣要快步跟上

在國際上,投資的觀念已經開始轉變,不再只是目空一切、獲利至上。看重永續發展價值的社會責任投資、社會影響力投資,都是備受矚目的新興投資領域。然而台灣,甚至整個亞洲,的相關意識還有待提升,根據全球永續投資聯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的《2016全球永續性投資回顧》報告,全球社會責任投(Social Responsible Investment)資資產規模達22.89兆美元,但亞洲只占其中的2.3%,若扣除日本,亞洲只佔0.2%,而臺灣又在其中的後段班。

為什麼投資觀念會轉變?因為企業身處的環境已經變化。過去談永續,企業把這當成公關工具,用來提升企業形象。現在企業真的看到永續的商業價值,把永續經營深化到企業的經營策略當中。舉例來說,IKEA面對消費者期待的轉變、面對實體店面成本的增加,不再走拓點展店的老路。反而改弦易轍,發展可回收原料來降低生產成本,將家具設計模組化來優化消費體驗,甚至是投資再生能源來降低營運成本。這樣的經營策略,已經不是膚淺的公關辭令,而是為了在不斷變動的商業環境中,積極回應消費者期待的長久之計。

第一線的企業如此,投資人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個商機。透過像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這樣的指標,企業和投資人可以在傳統財報之外,進一步呈現、了解企業永續發展的前景。投資人在意企業的ESG表現,原因很簡單,企業如果沒有永續發展的策略,投資人長期來說要承擔的風險更大。投資人當然想獲利,但他們也追求獲利的穩定、永續。消費者也許短視,但看重永續價值的倫理消費文化也在滋長。臺灣企業如果沒有準備好面對這個趨勢,很可能在投資的評比上顯得弱勢,或是在貿易中受排擠。

SDGs是全球治理的共同語言

E_2018_SDG_Poster_without_UN_emblem_Letter-US

SDGs是聯合國制定的一系列目標(圖片來源:UN

面對這樣的趨勢,我們需要一系列的指導準則,來做為全球治理的共同語言。而聯合國的SDGs,正是全球追求永續發展的共同語言。裡面涵蓋到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議題,環環相扣,跨國界而且跨領域,聯合國更強調要以民主治理為基礎,來落實SDGs。

所以今年九月,立法院成立聯合國永續發展諮詢委員會,由林靜儀委員擔任會長,我擔任副會長,便是為了讓象徵民主治理的國會,在台灣推動與落實SDGs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因為SDGs是全球治理的共同語言,推動SDGs,也就是推動外交工作。台灣可以藉此和許多國際組織、各國政府互動,以議題導向的方式開拓外交空間、發展國際合作,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用具體的行動,向國際揭示台灣對於全球永續發展的貢獻。這比傳統的金援外交,更有助於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取得支持。

施政的主體雖然是行政院,但國會是行政院的重要夥伴。政院從擬定目標、制定計畫,到計畫執行、後續監督,國會都需要扮演積極的角色,才能確保目標的達成。相關法規的調適,國會也是責無旁貸。不論是母法或者行政規範,當永續發展創新與法規衝突時,我們便需要檢視如何讓制度更有利於永續發展。例如現有的廢棄物清理法、資源回收再利用法,較強調管制,資源回收類別也有限,對再生資源的使用鼓勵並不夠。

另外,聯合國發展計畫(UNDP)的報告指出,政府在因地制宜、制訂計劃時,需要有充分的數據資料為基礎,有強大的政府統計單位做後盾,缺一不可。空有數據、無力分析,固然是白搭;如果數據殘缺,統計單位也是難為無米之炊。國會議員應該運用問政的權力,要求各部會將數據充分揭露,讓統計單位有足夠的資源來蒐集資料和分析,才能提高計畫的品質。荷蘭中央統計局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們處理荷蘭政府的一百八十幾種數據,並且建立數據之間的連動。荷蘭政府也將這樣的經驗向外輸出,在聯合國的SDGs計畫中,幫助其他國家或城市訂定目標、蒐集和分析數據。幫助海牙透過大數據監控,成功減少九成的垃圾。
parliaments

看看其他國家,也有不少採取行動。(資料來源: UNDP)

三部門協力,推動SDGs不困難

然而,落實永續發展目標,光只有政府推動是不夠的,還需要公私部門之間的協力。好比說,許多社創家或是農村工作者,用創新的方式,在解決城鄉落差等等社會問題,但是他們的資本與人脈不足。政府或企業想要推動SDGs、ESG,可以多和他們接觸,藉此釐清我們的在地問題是什麼,永續發展目標為何,有什麼可能的解決方案。比方說众社會企業發行的《9453友善旅人誌》,這個計畫結合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裕隆集團等官方、企業、第三部門的力量,提倡讓身障者與行動不便的長者,享受農村深度旅遊。歐盟近年也在推動針對高齡族群的觀光策略,希望解決旅遊設施的不友善,沒想到解法就在臺灣出現了。其實有時候需要投入的資源並不多,而是需要改變社會的創意,落實SDGs需要各部門的合作。

目前全球推動的公平貿易城市,也是落實SDGs的工具之一。公平貿易,一方面讓生產者獲得合理收購價格,二方面培力生產者進行友善環境的生產,三方面幫助消費者確保交易公平透明,追溯自身消費締造出的社會影響。在過程中除了實踐責任消費與生產,也對SDGs中的其他目標有所貢獻。台北上個月已經成為華文世界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透過消費意識的改變、地方政府的承諾與行動,公平貿易的概念將更深植在台北。

就如同我開頭所說的,全球的投資和消費觀念都在改變,社會永續和經濟利益這兩個元素,從過去的零和遊戲,變成相輔相成的夥伴關係。我們不論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經營者的角度出發,都不該自外於這股趨勢。不然不但永續發展的願景落空,還會在責任投資和倫理消費的國際潮流中掉隊,反而落得社會永續和經濟利益兩頭空。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