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多月和我碰過面的人都知道,農曆年間的史丹佛訪問學者行帶給我很多反思,除了在矽谷看到中國和印度人的積極性,和台裔新創人士交流也得知台灣政府在矽谷的資源佈局不足且分散。而從整體投資大環境來看,中美貿易戰確實已經造成在矽谷的中資從去年後半年開始消退,這個空缺將由誰來填補?(詳細分析可以看我之前寫過一篇「矽谷中資大撤退、台資搶灘好機會」的文章)
種種跡象都顯示出台灣政府有必要抓緊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矽谷政策」,並作適當的調整,我在不同場合都曾多次呼籲,台灣政府不該僅僅將矽谷看做是美國的一座「高科技新創城市」,而應該要拉高層次,將矽谷視做是一個「數位國家」,台灣資源稀少,因此更應該有戰略性、策略性的佈局我們在矽谷的所有資源,換句話說:強應該要花在刀口上,台灣要先思考我們想從矽谷獲得、學習連結什麼,再依此制訂政策。
我因此邀請了一共7 個在矽谷有業務或專案的政府單位,和3位台灣矽谷幫代表:SVT Angels 矽谷台灣天使群的會長陳勁初、Hustle Fund的Venture Partner 程希瑾和明日科技法律事務所的主持律師王琍瑩,一起開座談會討論台灣如何強化矽谷連結?非常感謝行政院龔明鑫政委、科技會報蔡志宏執秘、國發會鄭貞茂副主委和經濟部曾文生政次都撥空出席,顯示出政府高層都認為這件事情對台灣非常重要。
我們在會議中作出明確5點結論,並可分短、中、長期來執行。
短期:
- 建立對矽谷單一窗口:不同部會應加強橫向的溝通協調機制,建立單一的線上窗口和聯絡電話,提供希望來台發展的新創、來台投資的創投一站式服務,包括專案計畫申請、特殊簽證申請、在台開銀行帳戶、設立公司、商業合作拓展等,如此一來可以大幅降低政府部門和矽谷的溝通成本。
- 專案制定共同成效評估指標:台灣矽谷相關單位應統合各項專案,制定共同的成效評估指標,而不是像現況一樣各單位各司其職,導致任務編組上有疊床架屋的情形。舉例來說,台灣政府送新創團隊到矽谷接受培訓、參加比賽的單位其實不只一個,但我們卻無法很便捷的了解台灣政府一年到底送出多少團隊、獲得什麼成果(帶來多少投資、創造多少就業機會)?這點可以由國發會的亞洲矽谷辦公室來負責統籌。
中期:
- 加派人手、延長時間:假如台灣想要加強矽谷連結,有計劃、有專案還不夠,需要有足夠的人手來執行。我了解台灣派駐矽谷的人員其實不是只有連結新創的業務,還有其他外交、招商引資、技術合作方面的業務,因為希望政府可以加派人手,並延長外派人員的駐點時間,才有辦法藉由長時間的人脈累積“深化”台灣矽谷連結,深耕各項專案。
- 舉辦「台灣新創高峰論壇」:藉著現在台美關係緊密、友好,台灣政府應該積極、主動地和美方接洽,討論是否可以一同舉辦「台灣新創高峰論壇」這樣的長期活動,由台灣、美國每年輪流舉辦,有系統、有規律地鏈結雙邊新創社群與能量。
長期:
- 設立“台灣矽谷創新中心”:長期、也是執行起來比較困難的一項任務,是政府要努力爭取在矽谷或是舊金山設立一棟台灣矽谷創新中心,這不但能改變不同部會現在各自租場地辦公的情況,節省國家經費,也能打造不同單位間的綜效,顯示出台灣政府對矽谷的重視和長期承諾。就像Co-Working Space一樣,先有場地,人聚在一起,什麼合作都會順勢發生,互相來往聯絡方便,步調很容易齊一,也是強迫各部會在一起。未來希望能將與矽谷相關的所有計畫盡量都集結到這個單一的實體單位,漸漸提高台灣政府在矽谷的知名度,打造有效益的branding,並產生磁吸效應,獲得更多與其他國家合作的機會。
套一句長期在矽谷為台灣奉獻的高亞眉秘書的話:「台灣在矽谷從來沒有缺席,但我們在矽谷的資源確實比較分散、需要整合」,我會把這次的會議當作是一個專案來管理、追蹤,讓台灣在矽谷的連結實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