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新創籌資?新創版會是解方?

新創版會是解方?

看著金管會熱情的喊出年底要成立「新創版」,我該為認真的黃主委、還有金管會同仁拍拍手。但歷史告訴我們,從櫃買中心的成立、到多元上市櫃方案,那一個不是為了中小企業、新創籌資而推動的政策?

而我過去也曾指出,台股存在嚴重「三缺」問題:缺乏知名新創企業在台掛牌,缺乏新創公司,缺乏軟體服務、網路和AI等新經濟!顯見台灣資本市場已經逐漸失去扶持產業發展的功能,的確應該要警覺、要改變。

這幾年來,台灣新創募資的金額不斷升高,但是早期投資新創的投資人,直白的跟我說:「沒有辦法出場是個大問題」,因此大家就寄望資本市場多個新創版,成為投資人投資出場的管道,但是在台灣,新創版可能不會是新創籌資的解方,因為資本市場文化的關係。

台灣資本市場的文化,資金的思考方式,多是財務性投資考量,而多數投資人都是保守性居多。加上投資人風險都要政府扛、金管會因此綁手綁腳,絕對生不出一個活潑的投資環境。新創太早到資本市場籌資,就要面對這樣的資本市場文化與財務要求,會不會又抹殺了新創企業追求創新的動力?

有人說中國設立了科創版,台灣應該要看齊。Well…中國政府有資金白手套,造市絕對不是問題,但是民主國家可以這樣幹嗎?有人說要向新加坡凱利版學習,不過學習前還是先看看transaction的量夠不夠高。金管會說要學英國的AIM,哈嘍,北歐證券交易所跟那斯達克合併後,掛上版去的公司數量,已經超越AIM了,北歐勝出的關鍵除了那斯達克的優勢,還有投資抵減的稅賦優惠。

如果真有心解決新創籌資,關鍵在讓台灣資本市場更具競爭力的配套,包含:F4的整合讓資本市場更有效率、友善投資的稅制、交易所的市場定位、彈性與國際化的上市與交易規定、資訊的揭露、對中小企業法遵的支援、品牌與行銷…還有造市者(Market Makers)、這都是要件。

因此,我可以斷言,依照金管會天下文章一大抄,只取其形不取其精的問題,新創版的設立,會跟創櫃版差不多:在政府的促成下,開版時會有幾家公司配合當樣板,但是交易量有限,也因此對新創籌資,就跟雞肋一樣。

既然投資出場的管道不在資本市場,不妨從瞭解市場的需求來思考。台灣傳統的創業系統,太習慣產品做出來、技術做出來,才來找買家。照理說,台灣政府應該要有一個機構,能夠更了解市場的需求,甚至先一步掌握全球先進企業的策略動向,來幫助新創與企業媒合。尤其現在很多新創都是被大企業併購,CVC相當活躍,但是新創沒有能力掌握這些訊息。

以前我是覺得資策會、外貿協會應該要扮演這個角色,資策會的確有市場調查的功能,但多服務大企業、硬體製造產業,而外貿基金抽取自實體貨貿,因此外貿協會以服務實體貨貿為主,也因次兩者沒辦法跟上網路帶來的變革趨勢。不過近年來在李世光董事長、跟黃志方董事長的帶領下,兩個單位似乎有往新的方向努力。

國際知名的Rainmaking創新創業平台,一手拉住大企業,一手孵化新創,在全球sourcing大企業需要的新創,促成併購。我相信類似的國際加速器不少,近期也在台灣落地。在台灣投資文化與資金不那麼友善新創的情況下,與其等著特別漫長的IPO上市之路,不如努力做個積極了解市場、探尋機會、促成併購的平台,可能未來對台灣創新創業的國力發展,更為重要。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