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平民珍奶 殖民帝國發光

人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進修食物人類學的宛如,未來每兩個月都會透過綠雜誌,把各類關於食物的見聞,透過綠雜誌帶回來給台灣的讀者。
下面這是八月號所刊載的內容:

我不喝珍珠奶茶約有三年了吧,破戒的第一杯算是為了要支持在倫敦中國城旁新開的台灣珍奶店:Bubbleology。

人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進修食物人類學的宛如,未來每兩個月都會透過綠雜誌,把各類關於食物的見聞,透過綠雜誌帶回來給台灣的讀者。
下面這是八月號所刊載的內容:

我不喝珍珠奶茶約有三年了吧,破戒的第一杯算是為了要支持在倫敦中國城旁新開的台灣珍奶店:Bubbleology。記得三年多前,我每天喝上二三杯是家常便飯,那時每天中午跟著同事們出去吃飯,便當店的套餐旁一定附有一個珍奶或是某個手搖茶; 換了工作之後,這個社交習慣沒有改變,吃完飯一定要繞道去喝杯手搖茶,才有一種鬆解壓力的滿足感。那時的台灣失業率升高,起薪低,薪資停滯不動,轉行改跑道的就加盟門檻不高的手搖茶店,想想這種連鎖的珍珠奶茶店花開遍地,上班族絕對是不可或缺的社會力量。珍珠奶茶或是手搖茶的崛起與普及,勾勒出台灣經濟社會的輪廓:廉價、快速、大量複製,但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安全網脆弱的問題,大部分的上班族都要賣力拼命,才不會被社會淘汰,這是一種社會控制,但為什麼是人要去適應社會?而不是創造出適合的環境呢?食物與人的關係跟其他的消費商品不同—食物,緊緊交織著社會關係與環境倫理,也許從台灣的手搖茶產業就可窺視一二。而廉價的工業食品沒有生命,但卻操控著台灣無數人的生命:不僅僅是生產者的生計狀況,還有食用者的健康。

我戒掉珍珠奶茶,是因為我男朋友很認真的告訴我說:「你的500c.c.珍奶裡,有七湯匙(奶粉湯匙)的奶精,你知道奶精不是奶嗎?」,沒多久,三聚氫胺事件爆發,便宜的東西哪有真貨?我自己開店從不使用奶精,知道所謂的濃縮果汁、茶精、廉價越南茶、印度茶的來路跟成分,更不敢雖便喝。你說我不懷念嗎?當然懷念,這種人間美味只有台灣才有、台灣最道地。我家走出去,大約有四家手搖茶店。景氣不好時,店家會變多,連小吃攤、炸雞排也兼賣起手搖茶。不論是市場需要還是平民社會的狀況不佳,兩者都不是好的結果。路過窗明几淨的珍奶店,不到二十歲出頭工讀生跟我打招呼,但卻如機器人一般重複朗誦不需回答的對話。珍珠奶茶真是台灣經濟奇蹟的背後黑手,一杯杯熱封標示的手搖茶在青年勞動者俐落的分工下,滿足了一個個台灣味蕾,如今這個台灣平民美食代表台灣飄過太平洋、大西洋,著陸在他遙遠沒有血緣的殖民帝國老家—英國。是啊,這杯珍奶背後強大的動力,來自堅強與精細的工業化分工,這種進步的知識,台灣發展的路數,當初可是英國傲視全球的發明,簡單稱作工業化,複雜一點稱作資本化、市場化、全球化。

台灣美食要打進英國這種沒有美食、人民沒有舌頭的國家,大家一定不知道有多難。英國人從工業時代開始,早就有一套英式飲茶的傳統(跟美式淡如洗腳水的咖啡沒什麼不同),也許就是這被訓化的英國味蕾,跟台灣珍奶一拍即合,甚至驚為天人也說不定。不過就我的觀察,這家倫敦珍奶店背後應該有非常優秀的公關操作。倫敦早有珍奶,也有台灣排骨飯,但都在留學生圈內流傳而已。為了喚起台灣人民的高度認同,這家珍奶店內不但插著台灣國旗,連台灣駐英代表都過去站台,社會資源可以動用的可說無所不用其極。而我們這些英國留學生對家鄉的苦苦思念,就算台灣牛糞,吃起來也肯定比英國狂牛好吃又健康。所以我去了,一杯台幣一百五十左右的珍珠奶茶,一口下去,奶精掩蓋著濃濃的茶精味以及廉價茶葉的餿味,這是台灣南部周間夜市10元一杯珍奶的味道; 雖然有點美中不足,但還是滿足了台灣留學生們非常強大的思鄉之情,一顆珍珠一口滿足,一杯珍奶不到二十顆珍珠。我的台灣同學們還熱心的到處幫忙推廣,告訴老闆要怎麼改進,才有公館那家青蛙撞奶的美味。

飲食史學家敏玆(Mintz, Sidney)最知名的作品,就是關於「糖」如何與茶葉一起成為英國工業化與海外殖民的動力來源。用血汗生產的蔗糖,加入殖民地運來的茶,一杯英式紅茶變成底層勞動者廉價的熱量補給品,穩定社會勞動階級與資本家的對立關係,而殖民與生產的過程一舉把殖民地直接打包帶到「進步的」工業社會、資本社會。分析台灣珍奶,光是成分:茶、糖、奶精與精準的分工,無一不繼承自「英國概念」,如今我們發揚光大,珍珠奶茶不但變成台灣高科技產業勞動階級的三洋維士比,還反攻回英國。回頭看看台灣喝著珍奶人民,籠罩著日不落國的餘暉,我們正歡呼工業化食物所帶來的「便利性」與「進步性」。我的朋友在臉書上說:「忘掉台灣之光,發展普世口味」!是的,誰說台灣沒有主體性?誰說台灣沒有國家認同?倫敦珍奶就開在全歐洲最大的「中國城」旁邊,明顯的展現了台灣的世界獨特性,迎接著門外前來朝聖台灣美食的中國觀光客與患有嚴重思念故鄉美食的台灣留學生。我非常的心虛,因為現在倫敦不但有全球知名的台灣珍奶店,一家家華人超市也開始張貼販售台灣(工業?)美食的告示。台灣美食的強大社會動力,正無視塑化劑的威脅,在強調慢食運動、有機農業與公平貿易的歐陸上綻放台灣之光。

**感謝Tiffy和Shiuh-bin Fang提供照片!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