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中資大撤退,台灣搶灘好機會

近期去了一趟矽谷參訪,卻沒想到在這裡也能明顯感受到中美貿易戰的餘波蕩漾。

過去中國為了要快速獲取美國頂尖科技技術,以利國內產業升級、發展新經濟模式,除了鼓勵在美國重要科技公司工作的中國人回國貢獻,更在美國科技業和新創產業投入大筆資金,試圖憑借其雄厚的經濟資本走捷徑成為能與美國並肩、甚至超越美國的世界科技強國。據一則路透社報導,過去10年間(2008-2018)中國灑在在美國科技業的創投金額超過120億美金,而其中有近3成資金背後的來源為中國政府(見下圖一)。2015年時中國更大張旗鼓的趕出「中國製造2025」計畫,要讓中國從「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並誓言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物聯網、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產業。

圖一:中國投資在美國科技業的創投金額

螢幕快照 2019-02-19 下午9.19.22

資料來源:路透社/ 繪圖者:Ally J. Levine

面對中國步步進逼、毫不掩飾的野心,美國嚴陣以待,隨著2018年3月底中美貿易戰號角吹起,華盛頓就開始慢慢緊縮對外國投資的管制。去(2018)年8月,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兩個重要的法案:《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The Foreign Investment Risk Review Modernization Act,FIRRMA),以及《出口管制改革法案》(The Export Control Reform Act,ECRA),前者以國安為理由擴大了「外國投資美國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CFIUS)的職權,將其審查範圍擴大到包括對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和對「關鍵技術」的投資,後者則是規定「敏感」商品及技術出口均需經過商務部的核准,雖然兩項法案的適用對象是所有外資,但美國的真正目標是誰大家心照不宣。

根據另一份美國經濟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研究報告,若美國政府對FIRRMA法案中的「關鍵技術」採用較狹義的規範,將會有約1成到2成的中國創投交易遭審查,而若採取較廣義的規範,則可能會有高達7成的中國投資受到影響。目前美國政府對於「關鍵技術」的定義及範圍尚未做最後確認,市場只能猜測可能包含人工智能、物流技術、機器人學和數據分析等,而由於這項名單是可彈性變動的,這更加深了中資能否投入美國科技的不確定性。

在這樣的市場氣氛下,中資就算想投資美國科技新創,新創公司也不敢拿錢,導致去年第3季開始,中資撤出矽谷的故事報導就層出不窮,我到矽谷實際訪談的結論也指向同樣的趨勢。此時此刻的矽谷非常擔心中資大舉離開後,留下的空缺由誰來補?因為假設補不起來,矽谷的創新生態圈肯動會因此受到嚴重衝擊,特別是一些需要「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的生物科技、新能源、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和自駕車等產業,這些產業過去因為長期獲利能力不明顯,較不受美國本土創投親賴,反而讓中資有機可乘。

看著美國矽谷面臨中資撤出的危機,我認為這正好是台灣搶進矽谷佈局的大好機會,台灣雖然也有堅實的科技產業,特別是在半導體、生物醫療和電子設備,但在人工智慧、自駕車和自動化機器人等領域卻還有很大的突破空間,若能順勢在矽谷填補中資空缺、並加強投資相關新創企業,將有助於台灣發展下一代的新科技。而且在中資撤出之後,矽谷錢淹腳目的時代已經結束,矽谷科技新創的估值也比較有可能回到一個合理價位,台灣更應該在此時進入以佔到有利的位置。

可惜的是,參訪時許多台裔新創業者向我表示台灣政府在矽谷佈局的資源不足且分散,沒有辦法緊密地跟當地創新社群連結,非常可惜。有鑑於此,我將要求政府儘速地盤點、整合各部會在矽谷的資源和計畫,制定明確的「矽谷政策」,認真地把矽谷看作是一個科技國家(digital nation),而不僅僅是美國的一座科技城市(digital city),畢竟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稍縱即逝,台灣能不能把握機會,就看政府積極的程度了。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